查看原文
其他

【心得】后疫情时代,学校如何重新“打开”|山栀子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变成




后疫情时代,学校如何重新“打开”

——京沪冀甘名校长论坛学习心得 山栀子刚读完刊于《中国教育报》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的《后疫情期教育如何变革》,还来不及消化,就受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教授之邀,参加京沪冀甘名校长论坛。四地名校长围绕“后疫情时代的学校变革”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享,这些名校长的思想和实践,再次启发了我对疫情之下的线上教育和疫情之后的学校管理变革的思考。

谁也没有想到,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改变了教育生态。从表面上看,这种变化表现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的变化。而从深层次看,每一种变化,都带来教育关键要素的变革。变化的背后,是信息技术这一手段的地位的改变。过去,我们一直以为,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手段,而疫情中的信息技术瞬间成了“主角”。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支撑,我们的学习完全无法进行。变化的背后,是教育理念的颠覆性突破。我们一直强调多年的“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主体,变教室为学堂”终于在线上教学中得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主心,教为学服务,教师想法设法、变着花样为提高线上学习激情成为一种新常态。这告诉我们,真正改变观念的是行动。变化的背后,是信息素养的跨越式提升。疫情之初,教育行政、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是慌乱的。因为我们完全没有准备。特别是教师,当课堂从教室搬迁至“云空间”,面对面的教学变成云端的互动,这是从未有过的考验。所幸的是,教师具有天生的学习力。不论信息素养有多么的欠缺,但在极短的时间里得到“充电”后,在常态化的应用中积淀成丰富的信息素养。原来,网络主播也就那么回事。变化的背后,是学习品质的冲击性挑战。居家学习这种特殊的方式,特别是持久的居家学习,对学生的挑战是冲击性的。浅层次看,对孩子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考验;深层次看,其实是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考验。就是那些习惯较好的孩子,学习效果也取决于其自学能力。能自主、会学习、会管理自己的孩子才能真正适应线上教学的变革。

疫情正在过去,教育进入“后疫情时代”,诸多因疫情而生的变革必然融入教育的“血脉”。我们还会遭遇新的意想不到的危机。顺势而为,紧跟时代,学校变革更需主动作为。将信息素养上升为第一素养。信息素养是教师重要的专业素养之一,这已形成共识。互联网+教育时代,5G时代的教育,信息素养必须前置。现在的局面是,一群数字移民与一群数字原住民一起学习新技术,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一定要走在孩子的前面。正如来自上海的沈珺校长分享的,“教师要有迎接技术的心态,读懂数据的能力”。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资源空间,必须要熟练掌握建设和管理“学习社区”的能力。“一师一空间、一班一社区”,将成为新时代的学校特性。孩子同样如此,谈网色变,在我们一直呼吁禁止手机反对网络时,手机和网络却在今天成了全国学生学习的必备品和关键平台。这是从教育者到家长谁也不曾想到的。诚如来自北京的张文凤校长所言,“必须让网络为我所用,要以开放和自信的心态,不再恐惧网络和手机”。如何管理手机,如何健康上网,如何培养孩子们积极健康的信息素养和品质,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信息时代,资源突破空间限制,“智慧教室”已扑面而来,运用平板学习会成为孩子们新的学习方式。“线上学习分享+线下合作探究”,将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模型。

把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作为重要课题。正式复学后,师生重回课堂,但线上学习不会因疫情过去而终结。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正如沈珺校长所说,“育人不仅靠屏幕能解决,学习不是大数据反馈的会与不会,还有更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后疫情时代,我们要重构教学模式,实现翻转课堂与个性化教学,更要助力学生自主管理。如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科学合理的“支架”,如何创新评价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线上教学直播的煽情性、吸引力,教师在云端与学生共情的素养和习惯;线上校本课程的选课走班教学等,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重点关注学习组织建设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人如果离开坐标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张文风校长这句话说得很深刻。即使是线上教学,也不可以忽视学习组织的功用。同伴互助,共同学习,这才是学习应有的健康生态。疫情中,上学成了所有孩子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因为,长期没有互动和交流的学习,实在是太无趣。河北的张秋妮校长说,“学习场是学生的家”。建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磁场”,必须关注学习组织,建设能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组织,使其成为“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让生命教育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疫情成了最好的教材。当下,克服疫情之后的“生命焦虑”,就是最现实而紧迫的生命教育。新时代的生命教育,更加崇尚“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强调“生命至上”和坚持“以生为本”是一脉相承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维涛教授说,“想起学校就开心,想起校长就放心,想起教师就温心,这才是学生评判一所好学校的标准。”只有学校充满生命气息、教师充满生命关怀、课堂充满生命体验,生命的长宽高得以最安全而科学的拓展,这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

加速学校治理结构的变革。于维涛教授给我们上了一堂大课,时间虽短,但令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疫情之下的线上教育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冲击必然改变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教学生态。学校治理要走向“科学艺术并重”,他对学校现代化治理提了一个很高的标准。我以为,建立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必须从变革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开始,从赋权走向赋能。一是转变角色定位。“从我走向我们”, 这就是角色定位的变革;“满足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这就是治理理念的变革;“祥林嫂、阿庆嫂、水生嫂”,这就是治理方法的变革。我们一定要坚定导在上层、赢在中层、成在基层的理念,把握自己的角色。二是变革组织结构。我们要突破现有行政层级的限制,让管理走向灵活和开放。于教授提出的“主旨、主题、主线”,启示我们要推进工作项目化、项目课题化,走向扁平式管理,合作式攻坚。三是优化育人体系。疫情下的线上教育,让家庭变成学校、父母变成教师,让家庭和父母真正体验到了教育真不简单,老师真不容易,孩子真不好管。可以说,疫情让家庭教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全面构建家校社一体的新时代育人体系创造了新的机遇。“新父母学校”要成为学校育人链的重要一环。“社会资源”要成为学校育人链的重要关节。特别是课程社会化发展的趋势,也带来学校组织社会化的变革。后疫情时代,教育如何变革,学校如何打开,这是所有教育人都值得深思和实践的课题。

推荐阅读:

1、【论道】当好新时代的“大”校长|山栀子

2、【上清走笔52】怎样理解“新生命教育”|山栀子

3、【心得】“高品质学校”应有的“模样”|山栀子

4、【上清走笔66】传承上清文化,涵养清风正气|山栀子

5、【树人1+X】《后浪》,你怎么看|镇冰 彭倩倩 刘婉露 余虹 任希茜 胡玲

6、【上清走笔50】教育,决不能只有高度没有温度|山栀子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